近年来,我国在空间站、国产航母、国产大飞机等重大领域频频取得突破,中国制造的综合实力显著提升,表面上中国已经完成了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然而,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升级和“逆全球化”趋势的愈演愈烈,在很多领域,暴露出了“卡脖子”的技术难题。就像曾经的“圆珠笔头”问题一样,我国的工业化基础依然相对薄弱,许多关键技术领域还存在明显的短板,破解“卡脖子”技术,维护我国的产业链安全,已经成为我国机械制造业乃至全社会的共识。
曾经,华为的芯片“卡脖子”事件让国人如鲠在喉,但大家并不清楚的是,除了芯片,还有不少领域我们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在一些关键技术上受制于人。例如,被称为现代产业体系之“魂”的工业软件。作为拥有工业门类最全、全球制造业规模第一的中国来讲,工业软件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目前我国所用的核心工业软件高度依赖进口,同芯片一样的面临着“卡脖子”的技术难题,是同样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对我国机械制造业进行梳理,我国产业基础的薄弱环节主要聚焦在核心零部件领域,目前共有26类关键技术存在短板,及所谓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包括高端芯片和传感器、关键基础材料、基础检测检验设备、关键制造工业和装备、基础工业软件等,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我们还不能实现完全自主可控,其中相当一部分需要依赖进口。
因此,我们应该痛定思痛,为维护我国产业链安全稳定,接下来需着力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同时,我们也应清晰地认识到,“卡脖子”问题牵涉领域纷繁、背景成因复杂、形成年深日久,其攻克非一日之功。应高度重视破解问题的战略和策略,采取差Kaiyun 开云异化、多元化的解决思路,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从而找到最佳的应对方案。
“卡脖子”技术大都具有投入高、耗时长、难度大的特点,其实用价值并非短期能够显现。因此,大多数企业对“卡脖子”技术的研发投入往往缺乏动力与信心。同时,对科研人员来说,出成果的周期长、风险大,往往投入产出不成正比,这尤其需要科研人员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在这种困境下,就更需要国家在政策、保障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科学布局、稳定支持、久久为功,同时,需要对科研管理体制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创新,企业要按照创新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办事,改进资源配置方式。
我国在稀土研发、核电技术和应用、通信技术及应用等领域之所以能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备国际竞争力,很重要的原因是国家长期在这些领域有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未来我国要补上短板,提升产业链的韧性与抗风险能力,我们认为还要采取这样的举措。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优势,通过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和冠军企业,发挥示范与带动作用,重点解决工业基础薄弱问题。同时,合理发挥政府的引导统筹作用,需要国家进行协调部署,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急需解决的“卡脖子”短板Kaiyun 开云项目,如一些投入大、见效慢的关键核心零部件、元器件、基础材料、操作系统和工业软件。对于企业来说,除了技术本身的攻关,政策如何保驾护航也值得关注。例如,为优化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我国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进行数次调整,将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
解决‘卡脖子’问题,离不开专业技术人员。当前,我国制造业人才队伍在总量和结构上都难以适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高素质人才占比明显偏低。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不仅需要一大批经营管理人才、数以千万计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也需要数以亿计的技能人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强化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必须打造规模宏大、结构合理、本领高强、学风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深挖人才潜力,激发创新活力,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形成“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培养未来人才”Kaiyun 开云的引才聚才、育才用才良性循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